银莲诗集《爱在成都》评论专辑
当代诗人银莲的诗歌作品集《爱在成都》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全书由第一季《把自己快递给你》、第二季《天下女人》、第三季《古道上的诗经》、第四季《在成都醒来》组成,收录了银莲近年来创作的诗歌166首。
内容提要
天府文化,爱在成都。从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出发,循着古老丝绸之路哒哒马蹄声,寻觅着祖先走过的足迹,用诗行翻阅大地上的历史,揭开古蜀文明五千年青铜假面。
从地球的东方出发,银莲的诗歌作品先后被翻译成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被朗读者广泛传播,斩获"诗歌之王"全国总决赛亚军,"中传花少"语言能力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成都诗词大会一等奖,应邀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诗意中国》栏目采访,《爱在成都》入选2017成都十佳诗篇。
人间有四季,人生有四季。站立在中国大地上一座流淌着诗歌基因的城市,成都女诗人银莲用时间细密的针脚编织诗歌的蜀绣长卷,用行云流水的汉字,书写天府文化山川自然人文风情之美。
作者简介
银莲:女,蒙古族,生于中医世家,学过经济学、文艺学。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先后游学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参与创办多种文学期刊,诗歌作品获全国性大奖,入选《中国新诗排行榜》《国际汉语诗歌》等年度选本。先后在《民族文学》《诗潮》《星星诗刊》《福建文学》《四川文学》《青年作家》《江南音乐》《中国西部》杂志、《中国日报》《台湾时报》《大众阅读报》《成都日报》《成都晚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作品。现为四川省艺术产业协会主席,成都市武侯区作家协会副主席,2020年度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
导读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曹顺庆评说:“银莲是一位极有灵气的当代女诗人。她的诗句细腻、纤巧、灵动。” “她的爱情诗写得尤为动人,原始、激情,能够读到《诗经》的风味。” “银莲的诗还特别适合孩子读。孩子们可以在她的诗中读到对巴蜀文明的敬仰,对爱与温柔的呼唤,与对生活中每一处善与美的感激。””
“金长城”中国作家创作室签约作家陈新评说:银莲的诗集《爱在成都》醇厚耐读,既磅礴浩荡,贯通古今,又摇曳多姿,曼妙俊美,尽日月之精华,展历史之文脉。有李清照词的婉约,有薛涛诗的细腻。
人民文学奖获得者,成都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蒋蓝评说:“银莲的诗歌,深度细腻的书写了成都的历史和文化,彰显了一位诗人置身现实、拥抱生活的精神向度!可谓是天府文化的诗歌使者!”
《对爱与温暖的呼唤》
◎ 曹顺庆
曹顺庆: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
出生于圣手仁心的中医世家,滋养于钟灵毓秀的天府之地,银莲是一位极有灵气的当代女诗人。她的诗句细腻、纤巧、灵动。
元好问曾论诗说:“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读银莲笔下的成都,会令人忍不住感叹这句“眼处心声句自神”,你能够处处感受到她身在巴蜀,心在巴蜀,才能写出“亲到长安”来的“秦川景”。她笔下的乡愁是:“水在老屋门前走来走去/叮叮糖清脆的敲打声/香甜了深深浅浅的童年旧梦/耍酒馆呼朋唤友/喊来静湖的月亮/喊来调皮的星星/一坛子陈年老酒/灌醉了银杏树下/浓得化不开的乡音乡愁”(银莲《水韵天府》),像是儿时酣畅淋漓做了一场梦,惊醒时望了满眼漫天的星星,亲人的轻柔乡音仍在耳畔低吟,这幅图景是她笔下浓得醉人的乡愁。
银莲也是一个浪漫的诗人。她始终相信爱情,相信一切能为心灵带来感动的事。有的人总是生活得很累,面对世界需要全副武装,而她是一个能够放下的人,愿意敞开内心最柔软的一瓣,放松地来寄情山水,真诚地去触碰生活。她的爱情诗写得尤为动人,原始、激情,能够读到《诗经》的风味。《诗经》中的爱情诗,是最朴素悠长的,且看这首:“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诗经·陈风·月出》)皎洁的月光下,一位美人一边思念着心上人,一边窈窕漫步,时间和画面静止在这一刻,心绪万千。而银莲的这首:“落叶起身/返回三月的枝头/把天空举过头顶/我是雨夜/怀揣火焰的桃花/内心柔软/藏掖小小的毒/那是你稀罕的妩媚/不要你的命/来偷你的心”(银莲《我是雨夜怀揣火焰的桃花》),同样是月夜思人,却将惴惴不安的情感写得奔放不失柔媚,如同把《诗经》中月下美人内心的所思所想展露无遗,质朴而热情。
银莲的诗还特别适合孩子读。孩子们可以在她的诗中读到对巴蜀文明的敬仰,对爱与温柔的呼唤,与对生活中每一处善与美的感激。现在,写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诗人太多了,人人都想要“解构”,解构一切庄严的东西,解构辉煌,解构“一本正经”。以至于一切带有“歌颂”意味的诗都成了俗诗,似乎总得批判点什么,才能够证明诗的意义,证明诗人的与众不同。如是混乱芜杂、泥沙俱下的“后现代”诗歌景观,自然会引起一些忠实维护诗歌、真切关爱诗歌的写作者和批评家的反思、批判。有些充满叛逆、解构、反传统的诗是给成年人读的,而儿童们还处在“建构”期,他们更需要读一读像银莲所作这样的诗,来建构生活中基础的美的经验。如:“荒草连天/我们围坐芭蕉树下/夕阳烧了酒/大粗碗满上/欢声长了翅膀/四处飞扬/绿岛是安静的琴房/水在白键黑键上/兴风作浪”(银莲《夜宴》)。生活中处处是细节,能感受到细节之美的人,是有审美能力的人,写出的诗便容易有生命力。儿童需要这样的能力,一个幸福的人更需要在童年时建构这种能力,即发现美的能力。
“诗者,吟咏情性也。”当文学由严肃的文学探索突进泛滥为随意、低俗的文学娱乐、游戏,并加入消费、媚俗的市场大合唱后,文学原初的“文学性”“诗意”就面临危机。诗歌固然要进入市场,而真正美好的诗不需要哗众取宠,也可以有打动人民的力量。希望能有更多的作家像银莲一样,不把诗作为语言的游戏,而是可以一路吟游,诗随心生,做到对“人性化写作”的有效实践和对文学创作中人民立场的坚守。
《怀抱三月的阳光》
◎ 陈 新
陈新:“金长城”中国作家创作室签约作家、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散文《江凡》入选北师大版全国小学《语文》课本
我已经有两年没有写诗了,虽然曾经也写过诗,发表过诗,但至今却不敢妄称诗人。
一来是因为现在自己的诗意功能退化,腹内曾经葳蕤且多愁善感的字词,已被岁月催黄,再难激情勃发,多汁饱满,芳菲绵绵。二来是因为诗在我心中是个很神圣的文体,要写,岂止是字斟句酌,更需意境蹁跹,且有穿透字面蕴藉或悲怜或高拔的思想内核,及表里真诚的弹性情感。江郎才尽哪敢强说愁?
不过,这世间再远的距离也远不过爱,纵然我写不好诗而不写诗,却不影响我读诗,品诗,且视之必不可少的心灵滋养。因此,我特别羡慕能写好诗的人。
银莲的诗歌,于流派林立、主义横飞、嘈嘈切切自我吹嘘杂沓的喧嚣中,如一股独自喷涌的清流,青槐绝尘,春霁香新,其心溶溶,其情澹澹,特点十分显著。我曾经拜读过一些,感觉挺好。意韵连连,如花开馥郁;滋味华实,似阳光照心。虽然忘记了诗歌的名字,但给我的印象特别深。
而银莲这部《爱在成都》诗集,在没有出版之前,我就看过清样,这更不能不说是一种荣幸。
那是一段能记住的美丽时光,当时我与她同窗于北京大学文艺理论提高班,瑟瑟寒风中,这本诗集给我内心的感觉如同三春之暖。因为好诗是有温度的,岂非“阳光炽烈,坚冰立散”,更能激发我心灵睽违的共鸣,和美好的澎湃。
比如《风吹荷塘》:
你若要来
我一直都在
这淤泥深陷的尘世
这水波清浅的人间
十里荷塘向雨夜交出
低处的纯真
奔跑的绽放
此诗很短,但却言若澹泊,旨乃膏腴。
这是夏天的温柔,更是高洁的桃源。
短短的几行诗,却让我读出了一种臻情遭遇世俗的无奈与坚守。“菩提落寞,皆是人心多浅蔽。鼓乐喧嚣,可怜物欲太纷争。”友人的一联,对时弊一针见血,而此诗意境既洞察世俗,又保持内心若兰幽芳。这当然也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之同妙,更是风姿绰约却心纯如雪的贞女的圣洁。
我向来不喜欢一览无余的口水话诗歌,也不喜欢晦涩难懂的装深沉诗歌。
诗歌当然不会简单到将一段话砍成几段,然后分行排列而成;诗歌也不能是装神弄鬼的巫术甚至外星文明未解的密码。
我认为好的诗歌,排列组合的文字应该是一扇洞开的窗,而文字背后要有能够解读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广阔的世界。好的诗歌也应该能够看得见光明,或者有奔向光明的通道,而不是满天彩霞被晦暗隐匿,更不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自我陶醉。好的诗歌还应该有流动的美与情感,被时间抛弃的化石不是诗歌,那是永无生命的死物。
《风吹荷塘》这令人向往之荷塘清荷的书写,可谓言词朗畅,精彩卓逸,其意其境其韵其味,恰幽兰出山泽,清芬自悠远。细细读之,如品佳酿,令人形神微醺,肺腑留香。我觉得超过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之《汉乐府》中那首名叫《江南》的名诗平铺直叙的美好程度。
因为《风吹荷塘》不仅有人,有景,更有人景后面广阔的世象,以及缠绵的爱情,甚至还有哲学的高度。但《江南》,只是一幅动感的速写,风情的素描,有景无情,少了许多咀嚼的韵味。人人皆知景由情生,无情则无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理如斯。
对此诗的解读,虽为一家之言,但凡事各美其美,大美大同。此诗被翻译成德语,当为一证。
我跟诗人银莲接触并不多,加上点头相遇的次数,屈指能数。她给我的印象无非形容姝秀,既热情开朗,也端庄娴雅。读过《爱在成都》之后才明白,她内心既有婉约,也有细腻,更有豪放。
三月,你赶来的脚步
比风声更紧
油菜花堵在村口
煽动一场黄色风暴
我躲闪不及
还有什么值得顾虑的
这美到天边
阳光初熟的少女黄
让我喉咙里喷出火焰
喊出血管里所有的野性
油菜花我来了
停下翻越雪山的马蹄
收起浪迹天涯的初心
我只要跟你欢喜相伴
……
花朝月夜,谁忍相思?这首诗中季节的春,映照自己的春。春景与春心相得益彰。“牢锁春心荳蔻梢,可人还似不胜娇。”重要的是,这种春心不是胡乱荡漾的,原因亦如标题《我只要跟你欢喜相伴》。
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一词可谓经典。其中“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更是妙中之妙。
“和羞走”三字,画龙点睛地把一位少女面对一位翩翩美少年时的内心感情展现了出来。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帅哥的微妙心理。为了掩饰自己偷看帅哥的真实想法,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动作,把自己装得若无其事。
惊诧、惶遽、含羞、好奇、爱恋……这也许是宋代女子的含蓄内敛。靖康之乱前,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她这时期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无限渴望。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中的早期作品。
而银莲这首《我只要跟你欢喜相伴》则写出了当代女子敢爱敢恨的性格,而这种敢爱敢恨是建立在传统美德专一、至情、全身心地付出基础之上的。亦如根据莫言《红高粱》改编的电视剧片尾曲由韩红所唱《九儿》的歌词那样热辣:
身边的那片田野啊
手边的枣花香
高粱熟来红满天
九儿我送你去远方。
银莲的《我只要跟你欢喜相伴》意境是在迎,《九儿》的故事是在送,其实一迎一送,都是真挚的爱情。也就是说,为了爱你,我做什么都可以,你要我做什么都可以。
《爱在成都》诗集中,可圈可点的好诗还有很多。比如《我是雨夜怀揣火焰的桃花》《一棵树开了一千朵花也不觉得重复》《门》等。
史海钩沉,笔端流云。温婉深邃,意韵万千。品读之如怀抱三月的阳光,见绿竹之猗猗,芳草之芊芊;掩卷则能感世事之缤纷,诗境之郁郁,余音之袅袅。
总体来说,《爱在成都》醇厚耐读,既磅礴浩荡,贯通古今,又摇曳多姿,曼妙俊美,尽日月之精华,展历史之文脉。有李清照词的婉约,有薛涛诗的细腻。读此诗集,油然而生“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之感。
《在抒情与审美中走向远方》
◎王应槐
面对绚丽的诗坛和众多的诗歌爱好者,我常常想,古往今来,如果没有女性和女性的诗歌,我们的生活和审美该是多么寂寞与孤独。凝视着一朵朵盛开的女性诗歌之花,我的思绪走进历史深处。因萨福深婉的抒情诗,使得古希腊文学更加充满“童年”的天真和人性的真挚。中国文学瑰宝里也闪耀着女性诗歌的光芒,古代有庄姜、班昭、蔡琰、鱼玄机、李清照等,现代有冰心、林徽因、陈敬容、郑敏等,正是因了她们的存在,才有中国文学的丰富多彩,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阳光与美的热烈梦想和执着追求。
富饶美丽的巴蜀大地,自古以来,被誉为诗的国度。在这片土地上,活跃着薛涛、黄峨等女诗人的身影,她们发自心灵的咏叹与歌唱,一代代滋养着四川的诗歌和四川的女诗人。“在长江波光浪影里长大”的银莲,即是新世纪以来四川涌现出的让我们眼前一亮的女诗人。
我还清晰地记得,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泸州结识了刚从湖北长江三峡回到家乡的银莲。那是春天的一个傍晚,晚霞满天,长江的波浪轻轻地拍打着长长的堤岸,我们坐在滨江路的一片浓荫下,一边饮茶,一边天南地北地侃着诗歌。她话不多,也不是那种慷慨激越者,给我的印象是,话语轻缓,热情而真诚,对诗有着独到的见解。其时,她已出版了《时光的河流》《那时风情》(合著)两本诗集。
不久,银莲离开了泸州,只身到成都。“时光静静流淌,一叶一叶的日子随风飘落。”正如银莲在其诗集《时光的河流》后记中所说,生命的叶子在时光的河流中随风飘落,十多年间,见面很少,偶有电话联系。因为我们都在生活的波涛中颠簸,为了“存在”下去而各自“奔命”。银莲是个极要强的人,她在城市的缝隙中顽强地生长,并且,长出了一片绿叶,开出了让人艳羡的花朵。——搁在我案头的诗集《爱在成都》即是最好的见证。
纵观女性诗歌,从表现来看,流淌着两条思想与情感之河。一是激烈地反映和思考人生的“磅礴”之作,充满了社会和时代的价值观;一是沿着诗歌固有的轨迹,抒情与审美地呈现诗人的内心世界。显然,银莲属于充满温情的后者。她从女性微妙的内心世界出发,心无旁骛,专注于抒发和传递自我的内在情绪,无论悲愁与惊喜。不啻如此,她的诗歌是洁净诚挚的,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她“没有那种习见的浮俗,而显示出受过高度文化熏陶的女性特有的肃穆清致”(谢冕《她们在创造——论现代女性诗》)。
银莲知识丰富,曾学习过舞蹈、经济学、文艺学、药学,先后游学于四川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这种文化素养决定了她的审美情趣和写作姿势。因此,她与一般女性诗人不同,她是站在一个宏观的层面,从一个知识女性的道德审美视角来思考社会与人生,来写作。因而,在其抒情的浪花中始终闪耀着一种哲学的深邃与妩媚之光,如“天空/在挥金如土之后/懂得了节俭/用极少的版面/画了一个圆”(《中秋月》)。
徜徉于峨眉山那古老的楼台亭阁、苍翠的山峦、碧绿的涧水,银莲诗意盎然,但她却另辟蹊径,越过悠远怀古的栅栏和空灵的古刹,沉浸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静谧,从中悟彻到一种惬意的人生。《圣水禅院》悲悯着尘世的喧嚣与浮躁:“空山听雨/泪流满面的屋檐/壁画在唱歌/一捧神水救不活/人心浮躁的尘世”;《大地用神水喂养爱情》向往把生命寄托在这清静无欲之地:“青石板路带我上山/上峨眉半山/盖一间小小的房子/一间依山傍水的房子/竹子长成篱笆/星星挂满屋檐”。在《风吹荷塘》中诗人将渴望的洁净世界描绘得活灵活现,纯真轻盈:
你若要来
我一直都在
这淤泥深陷的尘世
这水波清浅的人间
十里荷塘向雨夜交出
低处的纯真
奔跑的绽放
诗人不仅在尘世的烦扰与纯真之间穿行,还以乐观开朗的情绪,描绘人世间盛开的花朵,挥之不去的爱与美:“山间听泉/水清澈的记忆里/有苦竹笋独特的香气”(《流水长出欢喜的翅膀》);“窗外,那一树树/喊不出名字的花朵/在时光深处/纤尘不染的绽放/她们柔美的姿态/惊醒了整个季节”(《花儿醒来》)。
对故乡和亲情的眷念深爱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唤起多少人情感的波澜。在抒写这类主题时,比之男性诗歌的沉郁激烈,女性的诗歌似乎显得有些“舒缓”轻灵,但正因为此,更有其精妙、意趣之处,那种细腻柔婉如同银白的月光轻抚着我们的灵魂。银莲的诗歌在此基础上,多了一些感情的沉稳和理性的思索。
母亲,这是一个伟大而令人崇敬的词语。当我们结婚生子,尝遍生活的困顿,在岁月的风霜中脸上刻满皱纹的时候,对于生之养之并已远离我们而去的母亲,思念日增,回忆愈浓。银莲在表达这种感情的时候,爱意特别,以自己独有的抒情方式。举两首诗为例。在《母亲》中,作者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满怀感情地描写了母亲养育的艰辛:“为了爱,你双肩担起一个家/为了爱,你种过地挖过沙/你学过医的一双手/起了泡开了裂结了痂/没听你叫一声苦/你有泪直往心里淌/留给身后一片阳光”;《梨花似雪》作者选择了一个特定的时刻,即漫天飞舞的似雪的梨花为背景,既是母亲远去时现场的抒写,又有着美好的喻意——母亲就像那雪白的梨花。因而,其结尾的呼唤,“梨花又开的时候/我们结伴登上高坡/迎着风/向着故乡的方向将你呼唤/妈妈,你听见了吗”。更让我们感动,更加拨动我们心灵的琴弦,即使没有慷慨苍凉的语言。
无论去到哪里,故乡的山川流水、竹林茅舍、长街深巷,都是诗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没有哪片竹有你的绿/没有哪汪水有你的甜/没有哪方土有你的亲”(《月之故乡》),但是,更多、更深的,是对家的想念,“走遍天涯/心中永远的港湾/依然是那一个家”(《回家》)。我们之所以爱家,不仅是让我们疲惫的脚步停泊的港湾,因为在那里,有着“多情的土地/生长纯朴善良”(《荔枝红了》)。
爱情不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而且还是最年青,永远新鲜美丽,充满澎湃激情的话题。千百年来,有多少诗人在爱情的花丛中顾盼流连,吟咏歌唱,写出许多优美感人的诗篇。对于爱情的抒怀,不同的场景与感受,表达方式是不同的。既有“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的苍茫悲壮,也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缠绵悱恻,更有马克思的浪漫欢笑:“燕妮这个名字,/我要在点点星光之下琅琅而读,/因为它是神风带给我的幸福。/我要永久一遍又一遍地把它歌唱,/直到人人皆知:/燕妮这个名字就是爱情的时候!”
女性的爱情诗歌,由于其性别的因素,虽然没有男性那样直截了当,热情如火,但是在其细语呢喃中让我们见到的乃是真情美丽,别有一番韵味。银莲以她柔美而富有想象的语言,在爱情的道路上执着地跋涉着,无论风雨萧瑟,还是春光明媚。“曾经为你而开/那扇门后有长长的等待/守望是一段别样的风景/听见花开花落的声音”(《门》),在时光的流逝中静静地等待。这种等待,是那样的幸福,令人憧憬。可是爱情并非纯然花前月下,也有阴云笼罩、江水“断流”的时刻,“对岸的城市灯火在望/江水横流/改变了情感的方向/我要在哪一站停下来/才能靠上你的岸”(《夜游》)。尽管如此,诗人仍时时想起那些山盟海誓,曾经的美好时光,“那时候,我们多像/遥遥相望的两棵树/风一吹就长满叶子/掌纹一样的叶脉/暗示生命的走向/在最深的思念里/找到对方”(《抱紧自己取暖》)。作者以《警嫂日记》表达了忠贞爱情两心相悦的美好情感:
自从你去援藏
我的天空就不见了阳光
夜晚被无限度拉长
渴望梦里相拥
还没入梦天已大亮
你说高原阴晴不定
刮风下雪算是平常
天寒路远,谁为你暖被
谁为你煲汤
多想是那雪花一朵
被你捧在掌心
忘记了冷暖,忽略了时间
只有镜子看穿我的心事
你不在身旁,我为谁梳妆
窗外腊梅初放
且让我为你收藏这满屋芬芳
一页页信纸
走向你的路山高水长
对你的思念
温润了我的指尖
银莲就是这样无论浪遏飞舟,以真诚的,年轻的心,歌唱永不衰老的,人的生命中最宝贵、最纯洁、最美好的爱情。在此,我要进一步说的是,银莲所表达的爱情观,尽管从内在的情绪出发,但她与纯然从“个人”角度的表达不同,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与普遍意义,我想,这就是我们喜欢欣赏银莲的爱情诗之所在吧。
读银莲的诗歌,总让我想起苏联时期著名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诗人叶夫图申科在《缅怀阿赫玛托娃》一诗中,将普希金和阿赫玛托娃分别比作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和月亮,盛赞他们的诗歌照亮了俄罗斯诗坛。阿赫玛托娃的诗歌,主要写人的内在世界,吐露女性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情绪,构思精致,形式灵巧,语言精炼,注重细节,追求表现的完美。如《离别》:“黄昏中一条斜坡小路/展现在我的前方。/昨天哪,我的恋人儿,/还对我央求:‘别把我忘。’/而此刻唯有晚风,/牧人的吆喝声,/和伫立在清泉两旁/那激动的雪松。”我们再来比较阅读银莲的《裸 泳》:“面对你/我依然是婴儿/脱下所有的外衣/在你和水之间/我投入了所有的热情//没有一点胆怯/想看见我/需要一双特别的眼睛/我和天地已融为一体//没有人能理解我的痴狂/这是我与水的一段爱情”。二者都是从内向外,结构小巧,用精美形象的语言,表达一种感受,一种内心纠结的情绪。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一首委婉的爱情诗,后者除此之外,还有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当然,这种区别,是因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形成的。
我之所以在此赘述银莲与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并非想比较评价二者,是想说明一种诗歌现象,即表现内心情绪情感的诗歌,是女性诗人银莲诗歌的一种表现方式,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诗不是激流,不是闪电。我愿她是一朵朵小花,开在你走过的路旁,当你驻足凝望,那徐徐绽放的不仅仅是花瓣……”(银莲诗集《时光的河流》后记)。虽然没有高山大河、重大的时代主题,但也是我们生活中需要的,也能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和审美享受。因此,笔者殷切地希望银莲携着自己的诗歌,在这条抒情与审美的路上,走得更美,走得更远!
(作者简介:王应槐,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在成都,用诗句呼唤沉睡的历史》
◎ 徐 潋
在川南的岭上,读银莲的诗集《爱在成都》:遥想成都坝子(平原)。在狮子山边一个玲珑的农家小院,院坝边有一盆又一盆组合成错落有致的盆景,坝前有一株又一株的参差肥瘦的小树,偶尔周边有几声鸟鸣;暖阳西下,在坝坝中摆一个茶几,几把椅子,茶几上放杯清茶,品着山水,闲坐爽心,默读也悦目。
典雅的诗集《爱在成都》(银莲著,四川民族出版社,2019年1月版,下同)在手里,如铺开了辽阔而质朴的草原,放飞一片片无需粉饰的心境。
如一株莲,在成都平原行走,是一条流淌的典雅和曼丽;如一枚旧甲,藏于金沙底部,是一双飞翔在灿烂星空里的羽翼;如一丝锦,长在树丫之上,是一件绣在民国旗袍里的宽窄巷子;一片残碗,是一阕倒在深秋以后荷塘的满城(少城);如一枚文字,放在纸里,是一串人文的符号。这是诗的感觉,也是成都在诗里的感觉。因“想象实际上是对社会生活观察的深化”①。故一座城市,我们可以透视,也可以把它的人文历史树立起来,让我们敬畏。
银莲诗集《爱在成都》,就是一株莲的典雅而曼丽的感觉,也是成都的厚度在读者心底隐喻的感觉,这种爱就爱得让人疼痛的感觉。我也莫法忽略这本诗集里有这样一个隐喻,因为银莲的诗歌就是给我有这么一个直觉。
一、《爱在成都》,是成都人文历史的注脚
有时,我们读书可能从后面往前面读,也是很有味道的。我读银莲的诗集《爱在成都》,就是倒回来读的——读其后记,再读第四季《在成都醒来》;读完这些就觉得其诗集在解读成都,在说明成都,也在梳理着成都过往的人文历史,释放出文化的厚度——让我们似乎站在成都古迹里寻访那里的故事。
正如其后记所叙述的一样,我们在与历史对话,似乎与她和一座城市相遇的钟情;在驿站和一个擦肩而过的客人,一生在追寻的记忆。这正如被“青春丢落”的银莲所说,“历经人间风雨,从长江三峡回到留下祖父青春记忆的成都,耗费半生认识自己”,再说“写下对养育我的这片天府文化厚土的深情大爱;写下眼睛里的水,骨头里的盐;写下花开的疼痛,叶落的忧伤。”(《后记》,第221页)
阅读诗可以让我们去神游天地。而汉语诗歌的独处,是不能被破解的密码,所以《爱在成都》是时间的诠释,是人文的解读,也是历史的训诂。
美学家朱光潜说,如果“只有再现的现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②如“都江堰”这个意象在“阅读岁月的沧桑/千年尘埃/掩不住智慧的光芒”(《都江堰》,第167页),通过“创造”就不是时间深处的神话,而是“从教科书上走下来的”真实的智慧。再如《水韵天府》(205页):
水在老屋门前走来走去
叮叮糖清脆的敲打声
香甜了深深浅浅的童年旧梦……
一坛子陈年老酒
灌醉了银杏树下
浓得化不开的乡音乡愁
这似乎与她家族曾在成都的情感依恋,以“水”等系列意象,就构成她与爷爷奶奶相依之后,又在生活、工作的曲折之路后回到成都抒发的“乡愁”,这是人文的情怀;如“一座城市的血管流淌着诗歌的基因”(《爱在成都》第212页)。
再如“因为你的博爱/拯救了多少病危的生命……你对别人那么宽容/对我们近乎苛刻……看我们一路趔趔趄趄/都不见你伸手扶上一把”(《父亲》,第162、163页),在对比里,我们看到了“中医世家”仁爱的教育历史观。
《五月青城》(第172页)的“青城后山/用绵绵细雨掏空悲伤/文殊阁用传世书香挽留脚步/十年之殇/疼痛开出花朵”,这种历史的沉重感,一般人很难体会的,因沉重在于“十年之殇”的“隐喻”背后;而《草堂听雨》(第177页)的结尾“唐时旧梦/一个不老的诗魂/在雕檐画栋间升腾”,把杜甫给予的理想情怀,刻在了“古建筑”的诗句里,有历史厚度,也有故事,实际也是一种隐喻;不过《安仁古镇》(第181页)里“让旗袍在唐诗宋词的/平仄起伏间旖旎/身后那扇木板门/吱呀一声悄然关闭/民国就在身后/我转身回去”,字面为等待“打马归来”的王子,而我认为这是作者对少年生活的“回归”。所以在这之后的《相约成都》《花开成都》《爱在成都》等依次相连在诗集里,一一地表现了现在的“我”对现在的“成都”“爱恋”的感情绽放的过程。正是“对岸的城市灯火在望/江水横流/改变了情感的方向”(《夜游》,第21页)。
当然,现在有关成都的许多地名都是一个符号。在这符号的背后,也都隐藏着嘶马狂奔,软埋着凄美的爱情故事,还有鞭长莫及的智慧。故此,银莲在后记里写到“少城、宽窄巷子、东城根街、散花楼、鹤鸣茶社、 少陵草堂、武侯祠、望江楼这些街巷地名,在童年艾草飘香的记忆里,在我的祖父银纯文讲述的一幕幕治病救人的场景里,如此生动鲜活……”(《后记》,220页)其实,在这每一个“地名”里我们很难再去拾起一个相同的故事,如“月色,推开蜀汉三国/吱呀作响的木门”和“我的一盏绿茶/半亩书香”(《蜀汉三国》,第5页),但我们在其“符号”里可以探寻到无数走向远方的人文历史,如“空山听雨/泪流满面的屋檐/壁画在唱歌/……”(《圣水禅院》,第15页)以空灵之语,隐含一种“禅悟”之境,所以“飞来石长满青苔/旱地莲开花/一座山就有了/年轻的容颜”。
文艺理论家王朝闻说:“审美感受的特点,是审美对象的特点的反映。不同的对象要求不同的反映形式,决定着反映形式具有这样那样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的反映形式”③;可见,我们就需要一个都市——成都;成都——也需要我们从不同的维度和表达来解读,无论散文、诗歌,还是图画、音乐等均可;因为成都是一座优雅而时尚的城市,一座友善而乐观的城市。而银莲以诗的形式来表达她心中的“成都”,因“遇见一首诗,爱上一座城;天府文化,爱在成都。”(摘自银莲提供的“内容提要”)
可见,她在第四季《在成都醒来》里,以一枚简笔的诗意之姿,素描成都的人文历史和现在,在诗里,那宽窄巷子、都江堰都是一株待开的莲,金沙是一座城深邃的语境,即使轻轻地挪动一下手指,也许会把一张张虚拟的碎片装饰为实感的梦境。这就是诗的力量,能够把一座城市叫醒,也能够把沉睡的历史呼唤出来。这姑且就算是《爱在成都》的内涵吧。
由此,诗集《爱在成都》,就是一座城市人文历史的注脚。
二、《爱在成都》,凸显清新、质朴、雅致之格
书家有道:笔笔中锋。而笔笔中锋,则点画自然无不圆满可观④。其笔意“妙在执笔,令得圆转,勿使拘挛”,以及识法、布置等,“五者备矣,然后齐于古人。”⑤可见,书道之深,不可透视,而不是仰望。我想,为文者,也如此;其首应该是语言,尤其作诗,更应该如此。
银莲的诗歌,其语言无矫拙语言之气,凸显清新、质朴、雅致之格,如其诗句“通济堰,开渠引流两千年水润苍生……遇见一个山水入画,田园有诗”(《遇见新津》,第171页),以古朴“田园式”的语言来表达她所遇见的“新津”,这符合成都城市历史风格的,也是诗人审美情感的体现。
朱光潜曾还说,“内外意含蓄,方入诗格”,“所谓‘象征’,就是甲为乙的符号”,“大半起于类似联想”;“象征最大的用处就是以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⑥。因为语言在作者手里,虽然属于内在的,但一旦表达出来,文气就需要与周围的环境一脉相承,不然其语言就显斧凿的痕迹,其文脉或涩滞,或浮夸等,故古人写诗而练字是有其道理的;不然怎么会有“一字之师”呢,还有那“绿”字一出,其诗句就名流千古!所以遣词造句的语言表达在诗歌里,尤显重要。
以《中秋月》(第79页)为例:“天空/在挥金如土之后/懂得了节俭/用极少的版面/画了一个圆”。短短的五句,25字,以清新、质朴的语言,把天地连接起来,放在“版面”里,以“大”缩“小”(拟人、夸张手法),就把“中秋”的月亮形象地刻画出来了。
还有“路遇千年红豆/细雨扑面/泰安古寺晨钟暮鼓/也染上了相思”(《五月青城》,172页)以拟人、夸张等手法,语言有古典味;“你带走了/我生命里的水墨年华/带一抹粉红的念想/远走天涯”(《桃花故里》,174页)用拟人,以物化情;“手起针落/绣一片春绿/绣满眼芙蓉花开国色天香”(《海棠深处》,179页)以虚实、比喻、夸张等,表现一抹希望;而“骨感的美,独自的香”(《幸福梅林》第182页)具有古典绘画之美;“围炉煮茶/……让我们活得通透/明白取舍”(《花儿追着花儿开》,第183页)等以短句为诗句,其语言古朴、灵动,有一种曼丽的立体感,如维纳斯。这些凸显了银莲诗歌语言的特点。
再如诗歌“八月,白月亮坐在荷叶之上/荷塘的绿,花朵的白/月光的桨轻轻摇动/夜色就化成了水”“手心里的花朵/温柔绽放”《白月亮坐在荷叶之上》(第184页),“一朵花,怀揣秋天的二维码”(《花开成都》第210页)以联想、对比、拟人的手法,生出典雅之姿,表现诗人的情感。诗题《我的思念今生无法靠岸》(第193页)以虚实结合,玩转“无赖”之绪,“梦里涌动的桃花红/风里翻飞的梨花白”(《感觉春天》,175页)以抽象与实体(虚实),红与白的色彩对比,别有一番新意;因“审美主体对于新鲜的强烈的刺激容易唤起注意”⑦,这些“陌生化”的诗歌语言表达,构成“守望是一段别样的风景/听见花开花落的声音”(《门》,第20页)的艺术效果。
从银莲诗歌创作的轨迹看,我们看到《爱在成都》虽然是写的“成都”这座城市,但还没有落实到“城市文学”的程度,只是以诗意来表达一座“城市”,或者以诗歌的形式来诠释一座“城市”,因“艺术作品的各部分之和并不等于全体”⑧。正如银莲自己所说,“诗歌是医治人间疾苦的汤药。感恩一路走来陪伴我成长的良师益友,宽容我的自在独行。感恩一路走来激励我笔耕不辍的朗读者,为我的诗歌插上声音的翅膀,带着我笔下的诗行走上人生大舞台,奔向心灵的远方。”(《后记》,第221页),她的诗歌情感的根在“故土”,一路执著耕耘方见“繁花茂叶”。
孙绍振老师说“生活和心灵中进入艺术领域的总是它的一小部分”⑨;有评论家对银莲早期创作的诗歌作品评价为“(其)作品大多抒写个人感情,没有太多的社会重负,没有什么‘微言大义'”⑩,所以银莲的诗集《爱在成都》虽然只是一个“隐喻”,或是一个注释,但正是这个“注释”或“隐喻”,我看或读到了银莲诗歌艺术和思想的飞跃,即其诗歌作品不是迂困于许多诗人只以凌乱的手法来抒写无味的“小我”,而是以古典朴实而清新的语言来表达她对天府文化敬畏的“乡土”情怀。
注释:
①仇春霖主编:《简明文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第109页;
②⑥⑧朱光潜著:《谈美》,作家出版社,2018年1月版,第90-91页,第95页,第152页;
③王朝闻著:《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第84页;
④⑤沈尹默:《书法论丛》,上海教育出版社,1973年11月第1版,第5页,第19页;
⑦吴思敬著:《诗歌基础原理》,工人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第351页;
⑨孙绍振著:《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之《论新诗的民族传统和外来影响问题》,语文出版社,2009年11月1版,第32页;
⑩曹纪祖著:《曾与评说》,北方文艺出版社,2018年9月第1版,第124页。
作者简介:徐 潋,先后在《星星》诗刊、《船山学刊》《新华报》(西班牙)、光明网、中国文艺评论网等发表文艺评论近60余篇,著有多部专著。全国中语会文本中心研究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情满万里路,诗润赤子心》
◎ 余懋勋
成都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滋养出一代代“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读书人,也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驻足吟唱抒怀。如今,在人文荟萃、群星闪耀、充满诗情画意的优雅生活环境中,又走出了一位优秀的女诗人银莲。遇见银莲近期出版的诗集《爱在成都》,一定会爱上成都,爱上这座流淌着诗歌基因的城市,爱上这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爱在成都》精选了银莲近十年来创作的166首诗歌。这些诗歌内容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谈古论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既体现作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气质特点,又带给读者轻松愉快的感受和体验。我读了之后灵气顿生,爱不释手。
这是一部充满个性色彩的优秀诗集。个性色彩是诗歌乃至一切文学艺术的真正价值所在。也就是说,在银莲的诗中,我们能够看到她的身影,听到她的声音,读到她的娓娓心语。她的诗歌包含了她自己独立完整的精神世界。她的人生经历、内心情感、思想境界以及艺术见解,都从文字里显现出来。事实证明,一个诗人也只有通过自身去着力表现生命与生存,人类与时代,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诗篇来。
在收入这本诗集的作品中,我不仅能看到诗人作为个体生命的鲜活存在,也感受到以诗人自身为中心的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我是溪流/在山涧翻滚的云朵/天天缠绕你/我是蝴蝶/向花蕊讨来的蜜糖/夜夜粘着你/你若喜欢瘦/我就瘦成闪电/你若喜欢胖/我就胖成海洋/”(《把自己快递给你》)从这些诗句中不仅可以触摸到一个年轻女子的怦然心跳,还能感受到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里的“我”不仅是作者本人,还代表了跟“我”有同样追求的女子。
诗人是多情的,女诗人更是多情的。生于中医世家,长于长江岸边,从小受天府文化浸润,现居成都的诗人银莲,是一位思想独立精神独立的新女性。她一边用智慧,用辛勤的劳动立足于社会,让自己在物质上衣食无忧;一边追求优雅多姿的精神生活,沉浸在音乐、舞蹈、文学的滋养中。她善于向自然学习,向先贤求教,先后游学于四川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她不仅热情美丽,待人亲切真诚,情感还十分细腻,心灵像蓝天一样澄碧,像流水一样清纯。诗人在诗中展示着自己,展示着自己的情感,展示着人生中的欢乐与悲伤,以女性特殊的审美魅力,感动着我们,温暖着我们。
爱国,是一种生命的信仰;爱国,是一种精神的向度。“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兴则家旺,国富则民强。回望新中国成立后的艰难发展历程,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穿越时空,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不停歇的内在源泉。每一个中国人都引以自豪,即使身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都有高度的民族认同感。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纪念日临近的时候,我曾经问过银莲,有没有适合社区居民朗诵表演的歌颂祖国的诗歌。她说正在构思一首,不久就会问世。果然,在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我在《成都日报》读到了银莲的诗歌《祖国,我想对你说》。这首诗不仅反映了祖国70年来取得的成就,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8年来华夏大地的变化;不仅彰显了底蕴深厚的天府文化,还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不仅关注着祖国大地变化,还放眼于世界和平发展。“如果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和平发展共赢之路/地球上一百三十多个贸易伙伴/携手共商、共建、共享/占地球五分之一的中国人口/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摆脱贫穷的困扰/走上和谐发展之路/……”,短短诗行,倾尽了诗人肺腑之言。
如果说,岳飞的《满江红》壮怀激烈,反映了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那么,银莲的这首感情深沉浓烈的诗歌,不仅凝聚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深情大爱,还展示了现代中国人渴望世界和平的人心所向。
从小在祖父祖母身边长大,七岁那年因祖母病逝银莲才跟随祖父回到父母身边。父母继承家传的中医针灸技艺,也走上了悬壶济世的从医之路。家族中一幕幕治病救人的场景,始终鲜活地再现在诗人小时候从祖父那里听来的故事里。父亲和母亲在她的诗歌里,不仅仅是身边的亲人,更成为一种意象,象征着那些与人为善、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为了爱,你双肩担起一个家/为了爱,你种过地挖过沙/你学过医的一双手/起了泡开了裂结了痂/没听你叫一声苦/你有泪直往心里淌/留给身后一片阳光/”(《母亲》)“长大后,我们依然仰视你/因为你的博爱/拯救了多少病危的生命…”“父亲/无论年轮怎样与你为敌/在儿女们的心中/你永远是一座/傲然挺立的大山”(《父亲》)读着这样的诗篇,我们自然会对那些心有人间大爱的父亲和母亲肃然起敬,一个个白衣天使的身影闪现眼前,刻记心间。
银莲诗歌中有些篇章语言朴实平淡而生动,直白而易懂,但又不乏韵味,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读起来意味深长。深沉的语言营造出悠远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台湾诗人余光中病逝的消息传来,她含泪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相信,你没有走远/朗朗书声里有你寄来的邮票/万里长城听得见你灵魂的回音/远游归来你依旧是少年/诗歌是你永久的地址/”(《诗歌是你永久的地址》)。社会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对于银莲来说,广泛的人生阅历、丰富的生活积累,是她诗歌创作不可缺少的储备。她用心去感受生活,用爱来抒写心迹,用生命来讴歌真善美,造就了银莲诗歌质朴、深刻、犀利、疏放的创作风格,她的诗歌总有一种深入骨髓的自信、精巧、恬静。“用了世间最美的笔写你/倾尽世间最亮的色彩画你/也难及你的万分之一/天下女人/把家天下担上自己的双肩/有了你/世界变得和谐而美丽/”(《天下女人》)。意境是诗歌的灵魂,丰富的文本意象是诗人感动读者并引起共鸣的重要因素。“比小鸟起得更早/一条泥路/盖满深深浅浅的脚窝/山里的孩子/把生活背在肩上/童话写满艰辛/书包是魔方/装满孩子的梦想/好几里山路/在日历上走来走去/要走多少年/才能走出这一片天/”(《山里的孩子》),这首诗歌作品使用了不少意象,这一系列意象将读者带入大山,使其仿佛置身于艰难困苦的世界,结尾回归到诗人对山里孩子生存状态的惆怅,却又蕴涵着新的希望,给人些许安慰和期盼。
从古至今,无数诗人都会关注自己所处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银莲也是这样。震惊中外的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冒着余震的危险,她第一时间为赈灾募捐义演创作了朗诵诗《中国正在泪水中传递坚强》;十年之后,她重访地震灾区写下了“青城后山/用绵绵细雨掏空悲伤/文殊阁用传世书香挽留脚步/十年之殇/疼痛开出花朵/”(《五月青城》)诗人在书写灾后重建成果的同时,对灾区的未来寄予美好希望。惊闻青海玉树发生地震,诗人从内心深处呼唤:“你忍住哭,我们在流泪/这一刻十三亿中国人/发出同一个声音/我们都是玉树人…”(《雪落玉树》)表达的是所有中国人的心愿。
作为人对现实的审美把握,诗是作家人生阅历与生命体验的结晶,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它应该展示诗人对于社会历史、时代精神和未来意识的个性化理解及其独到把握,以及彰显潜隐在现实背后的诸多意义。诗人银莲不只是一个高明的讲解员与事实的记录人,她还以自己崭新的审美观点和情趣去进行诗意的开拓性写作。
在银莲的眼中,平凡人生,日常所见,无不是诗。只要她用心去“见”,就能够看见别人没有捕捉到的、一闪而过的风景。在她的眼中,任何所见所感所思的瞬间与片断,都是诗意的。而没有“拘束”的写作,带来的是更加自由、开阔的写作心境与视野。凭借自己长期丰富的积累和素养积沉,凭借对现实生活严谨的艺术审视与提升,银莲的诗歌以其开阔的语境,娴熟的技巧,淋漓的意象,在小小的方寸之地,任思想之花自由绽放,独有一种自然天成的力量。
推荐阅读: